News

模型资讯

数字化建模和云端协作是建筑模型行业中的两个重要趋势,它们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

数字化建模和云端协作是建筑模型行业中的两个重要趋势,它们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为设计团队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效益。以下是数字化建模和云端协作的一些扩展信息:

  1. 数字化建模:数字化建模是将传统的手工建模过程转变为基于计算机的建模方法。它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软件和其他三维建模工具,将建筑设计和构造过程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通过数字化建模,设计团队可以创建准确的三维模型,探索不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时的修改和协调。数字化建模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设计信息,如空间分析、材料数量估算和施工冲突检测,从而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2. 云端协作:云端协作是指通过互联网和云技术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在建筑模型行业中,设计团队可以将建筑模型和相关文件存储在云端平台上,以便团队成员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编辑。云端协作工具还可以提供版本控制、注释和讨论功能,促进团队间的沟通和协作。通过云端协作,设计团队可以实现实时的协同设计、更好的项目管理和更高效的决策过程。
  3.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数字化建模和云端协作为建筑模型设计过程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设计师、工程师、业主和其他相关方可以在数字模型上进行交互,并提供反馈和建议。这种参与可以促进共同理解、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并提升项目的整体质量。
  4. 数据集成和分析:数字化建模和云端协作为建筑模型提供了更多的数据集成和分析的可能性。通过将不同系统和工具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可以进行更全面的模型分析和优化。例如,通过整合能源分析软件和建筑模型,可以评估建筑的能耗和碳足迹。这种数据驱动的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团队做出更可持续和经济高效的设计决策。

数字化建模和云端协作的发展为建筑模型行业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它们可以提高设计效率。

模型资讯

可持续建筑模型设计是建筑模型行业中一个日益重要的方向,旨在反映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关注和承诺

可持续建筑模型设计是建筑模型行业中一个日益重要的方向,旨在反映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关注和承诺。以下是一些可持续设计和材料选择的方法,它们在制作建筑模型时可以采用:

  1. 可再生材料:可持续建筑模型设计强调使用可再生材料,例如竹木、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再生纸板等。这些材料具有较低的碳足迹和环境影响,并且在使用后可以循环回收或生物降解。
  2. 节能设计:建筑模型的节能设计考虑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例如,通过优化模型的照明系统,使用低能耗的LED灯,或者设计可调节的光照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使用。
  3. 环保技术应用:建筑模型可以集成环保技术,例如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展示出模型所代表的建筑物在实际建设中采用环保技术的潜力和效果。
  4. 循环使用和回收:在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中,考虑材料的循环使用和回收是重要的可持续性策略。选择可拆卸和可重复使用的组件,使用可回收的材料,并且在模型完成后进行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
  5. 模型尺寸和比例:选择适当的模型尺寸和比例也可以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通过合理选择模型规模,避免过度制作和浪费,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6. 教育与宣传:可持续建筑模型设计不仅仅关乎实际的设计和制作,还涉及向观众和客户传达可持续性的理念和实践。通过模型的展示和解释,可以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建筑设计的认识和重视。

可持续建筑模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计和环保技术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向公众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社会对可持续性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可持续建筑模型设计将在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模型资讯

随梁思成林徽因,到恭王府再探“建筑意”——中国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展纪实

独乐寺观音阁(天津蓟县) 公元984年 模型制作于20世纪30年代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郑重地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存在。

——《平郊建筑杂录》

——————————

《平郊建筑杂录》是梁思成、林徽因(时名徽音)1932年11月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的一篇文章。林梁二位先生在文中提出了一个极富意味的概念——“建筑意”,用来形容中国建筑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木质结构建筑营造具有完整严格的技艺要求。回望历史,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的具备木架、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考工记》,北宋喻皓《木经》、李诫《营造法式》,再到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其中都体现出古人对于建筑营建工作的记述和规范。

而由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踏遍城寰与青山发现的唐代大佛光寺、应县木塔、独乐寺、永乐宫、南禅寺……这些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颗颗建筑明珠,或精致小巧,或气势恢宏,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古代匠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上乘工艺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1930年,时任代理国务总理的朱启钤先生在营造学社成立会议上发表《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标志着他筹划了5年之久、研究我国建筑文化遗产最早的学术团体的正式诞生,也由此开创了文献发掘与遗迹考察、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和理论体系搭建相结合的学术事业。在1946年解体之前,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在异常险恶的外部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以惊人的效率,持续、大规模地在炮火硝烟中记录测绘尚且留存但危在旦夕的古建筑。

1937年5月,由梁思成、林徽因带领的营造学社成员连续4天走进恭王府,对其府邸东、中、西三路主建筑进行实地测绘,并拍摄了多张室内外照片。一个多月后的7月7日,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梁林夫妇被迫南下,这批资料连同中国营造学社的其他珍贵资料一起被装进特制的木箱,锁进了英属银行——天津麦加利银行的地下保险柜。不幸的是,1939年夏秋之际,天津发生特大洪水,八成地区陷入一片汪洋。梁林夫妇得知后痛惜无比,眼看多年的心血在天灾人祸中付诸东流。

当时已67岁的朱启钤社长来不及悲伤,他组织一部分留守北平的学社社员,前往天津对这批珍贵资料进行抢救。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被浸泡过的胶片一张张摊放、晾干,能用的底片立即翻拍冲印,不能用的就用过去洗印过的照片重新翻拍;测绘的图纸逐页被揭开晾干,重新裱在坐标纸上……虽经极力抢救,但很多资料由于被雨水浸泡太久,已经无法挽回。

被幸运抢救的图纸后来由清华大学保存。而1937年初夏测绘恭王府后所留下的这些实地测绘画图及室内外照片,成为后来恭王府开展古建筑修缮和室内复原工作最直观、最准确,也最重要的依据。

据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洙的统计,在1937年南迁之前,营造学社成员调查了全国137个县市,1823座各类古建殿堂房舍,详细测绘建筑206组,绘制测绘图稿1898张。南迁后的工作资料散失严重,无从估计。即便如此,营造学社在成立的16年间,其成员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仍作出了重大贡献,很多数据至今仍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建立中国自己的建筑学科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在古建筑研究与保护工作中,着手中国古建筑模型与建筑彩画范本的制作保存工作,为此专门成立模型室,请路鉴堂、刘敏、郭旺等著名模型制作匠师,用老楠木制作了若干中国古建筑模型,最终成品与清代“样式雷”在大兴土木之前的“扎小样”类似,但外观更加细致考究。很多建筑模型的前部完整表现建筑真实状态和细节,后部为了展示内部空间而不做全屋顶,室内梁架构造一目了然,且模型构件均可拆卸拼装,体现了彼时精湛的工艺,也得以作为保存古建筑的副本和研究古建筑的实物资料。

梁思成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书中写道,“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记录是必须速做的。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

即将于6月25日落幕的“大匠之手泽 年代之磋磨——中国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展”,位于恭王府的核心展区——嘉乐堂,以1937年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来恭王府进行调研测绘为起点,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相关学术成果梳理的视觉呈现。

展览分为“大匠之心”“映照之韵”“结构之趣”等3个板块,通过建筑模型和老油画,对营造学社成员考察过的大佛光寺、独乐寺观音阁、永乐宫重阳殿、善化寺普贤阁(本展览展出其二层明间补间斗拱模型),并对上世纪50年代尚未被大火吞噬的西安门,彼时的智化寺、北海白塔、景山富览亭、端门等北京建筑进行重现;还通过为此展览拍摄制作的教学片、纪录片,为观众深入解读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和古建筑的内部重要结构——斗拱、屋顶和梁架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这次展出的23件老楠木建筑模型,不仅对经历代风霜的古建筑而言是记录和见证,还体现了昔日的学者、匠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表达和学术积累。现在看来,他们费尽心力做的测量绘图、影像记录、模型制作,就是留住岌岌可危古建筑的重要方式,就是在努力进行那个时代的“数字化”。

展览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提供的23件传统建筑模型精品以及相关文献、图像资料进行静态展览,以多媒体和现场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呈现作为动态展示,以名为《平行时空:沟通儒匠》的沉浸式话剧表演作为活态展演,体现中国营造学社“沟通儒匠”、致敬传统的中心思想。

2021年9月,官式建筑营造技艺(恭王府)被列入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学者和匠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古老的技艺在历史的尘埃中重放光芒。此后,恭王府博物馆在众多荣誉与头衔之外,还作为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向人们娓娓讲述全国各地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及其传承谱系、工艺过程,展现古老技艺的活态传承。

时光荏苒,古建几度沉浮,而营造技艺永恒。我们作为一名博物馆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的从业者,将继续汲取前人之精神,珍视并实践保护、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模型资讯

江西“样式雷”太和殿木结构模型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

中新网南昌6月27日电 (熊锦阳)近日,江西“样式雷”太和殿木结构模型,正式收到来自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典藏证书。

  早在2007年,“样式雷”建筑图档就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是中国获得的第五个世界记忆遗产项目。中国国家版本馆作为展现国家形象和传承国家记忆的文化殿堂,同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代表着国家精神、国家文化和国家形象。江西“样式雷”太和殿木结构模型落户国家版本馆,让江西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得以通过国家级展馆被更加广泛宣传。

  据南昌中山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揭建云介绍,本次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江西“样式雷”太和殿木结构模型是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丰和营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照民国时期测绘图样,按1∶30复原制作,模型采用榫卯结构,共使用木柱72根、大梁360根、斗拱512组,其中榫卯28300个、椽502根、檩条4961根,由数名工匠历时一年精心打造而成。

  “江西‘样式雷’太和殿木结构模型能够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对我们推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支持和鼓励。”揭建云告诉记者,“样式雷”是指一个传承古建筑技艺的雷姓家族,来自江西永修。在清代,内务府专门负责皇家建筑样式设计的机构被称为样式房,雷家因为建筑技艺高超,几代人都被选为内务府样式房的掌案,后人便尊称雷家为“样式雷”。

  据了解,“样式雷”曾多次亮相国际舞台。2021年,“样式雷”太和殿建筑模型现身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展现了江西“样式雷”家族独到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建筑技艺;2022年,“样式雷”天坛祈年殿木结构模型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展出,向世界展现了大国工匠风范。

  “中国五分之一世界遗产的建筑设计都出自‘样式雷’家族。其中包括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天坛等众多耳熟能详的知名建筑。”揭建云说,希望能够推动更多“样式雷”成为江西省对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金名片,展示古人智慧和建筑工艺魅力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扬四方。(完)

模型资讯

3D打印技术成为了新的热门话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3D打印技术成为了新的热门话题。IDC市场研究公司预测,全球2021年的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这一市场将会迎来高速增长。而在这个市场中,美国3D打印公司一直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近日,该公司推出了一款全新的3D打印机,这无疑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将从技术的原理、在哪些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探讨3D打印技术的兴起,以及美国领先的3D打印公司的新款3D打印机。相信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3D打印技术及其前景。

013D打印技术的兴起

3D打印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设计出需要制造的物品,并把这个设计文件传输到3D打印机中,然后由3D打印机逐层逐点地将材料制造成一个三维空间的物品。这种技术在制造各种物品时非常方便,并且可以用来制造任何形状、大小、材料的物品。

自从3D打印技术问世后,它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建造、艺术等各个领域。

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中,3D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快速制造汽车零部件,这会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在医疗领域,3D打印技术已经开始用于制造假肢、人工关节、器官等医疗设备,这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艺术领域,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复杂、精美的雕塑作品,这种技术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艺术家们的创作自由度更高。

3D打印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自由、个性化地制造产品,而且不受生产规模和设计限制。

例如,用传统加工方式制造一个复杂的雕塑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但是3D打印技术可以在数天甚至数小时内制造出同等复杂度的雕塑。

同时,3D打印技术还可以为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然而,该技术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例如制造速度较慢、材料和设备成本高、制造出的产品强度和韧度较低等问题。

02美国领先的3D打印公司推出新款3D打印机

1.新款3D打印机的外观和功能介绍

美国的一家3D打印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新的3D打印机,这款打印机外观时尚、紧凑,可以迅速制造出高精度、高品质的物品。

这款打印机支持多种材料,包括塑料、金属、陶瓷等,可以用于打印出任何想象力所及的物品,例如玩具、工具、小零件、装饰品等。此外,新款3D打印机的打印速度还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以大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效率。

2.新款3D打印机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这款新型打印机的高速、高精度、多材料支持和灵活性,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是航空航天业。在这个行业中,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制造出复杂的航空零部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升了研发效率和生产效率。此外,新款3D打印机也会在医疗、汽车、建筑、艺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医疗领域,3D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制造假肢、人工关节或进行骨伤修复。在汽车制造业中,可以用3D打印技术快速制造汽车零部件。

在建筑业中,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制造出建筑模型和建筑部件。在艺术领域中,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一些非常精美、复杂的雕塑作品。

3.新款3D打印机在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这款新型3D打印机不仅具有高速、高精度、多材料支持和灵活性等优势,还在技术上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创新和突破。

首先,这款新型打印机采用了最先进的材料和设计,可以快速、准确地制造出高精度、高质量的物品。

其次,这款打印机配备了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加工、智能识别和远程控制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此外,3D打印机的材料个性化和智能化生产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将会成为3D打印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03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3D打印技术将会继续从多个方向不断发展,包括材料、设备、技术和应用等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3D打印设备和材料的成本将会不断降低,制造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同时,3D打印技术将会更广泛地被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新兴领域,例如燃料电池、生物医药、农业和环保等领域。此外,智能化、柔性化和智造化等新技术将成为3D打印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可以帮助制造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

总结:3D打印技术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造力。通过不断地技术升级和创新,3D打印技术将会在未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作为一项前沿技术,3D打印技术不仅是制造业的一种新模式,更是一个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积极探索3D打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建设更加智能化、环保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模型资讯

3D打印建筑模型的兴起是否意味着建筑模型传统制作方法的消亡?

众所周知,建筑模型的传统制作过程是先做好建筑设计,然后在电脑上分解成不同的版块,再按施工要求设计出墙面的花纹、房顶的瓦棱、窗子等,之后发送到雕刻机在PVC板上雕刻出来,最后将各个小版块粘合成楼房的大致形状。传统的制作方法不但过程复杂,而且最终效果往往并不能完美体现设计者的创意。


基于此,新的技术随需求而生。3D打印技术作为先进的制作方法,设计师将设计好的建筑图转为3D格式文件,然后将文件切片并输入3D打印机进行打印,如果打印机打印尺寸足够,则可以一体成型;若打印机尺寸无法满足一体成型的需求,则需对设计进行切割,以分散式打印,并最终将所由打印模块进行组装,以得到最终的建筑模型。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不仅是建筑领域,医疗、珠宝等涉及到模型的领域都在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模型制作。

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迭代,3D打印建筑模型需求日益庞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3D打印行业队伍愈发壮大。那么,相对于建筑模型传统制作方法而言,3D打印建筑模型为何需求大增呢?原因在于:

1.更好地向客户展示建筑设计

3D打印使设计方案真实可见,一个详细的比例模型可以方便与同事探讨自己的设计理念,当然最重要的是面向客户。一个3D打印建筑模型可以将设想和草图真实地表现出来,便于你攫取出方案。

2.3D打印建筑模型百分百还原设计,可用材料广

3D打印粗糙和像素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专业3D打印机可以打印出高细节和表面平滑的建筑模型。此外,材料选择的范围也很广,聚酰胺(尼龙塑料)是建筑师用得比较多的材料,比例模型的底色通常是灰色的,如果需要彩色元素且不想自己动手上色的话,多颜色打印是最好的选择。你甚至还可以给自己的模型增加透明、金属(钢、铜)等不同的元素。

4、可以更轻松地重新编辑、使用、打印建筑3D打印模型

3D打印使你更加灵活地处理模型,如果客户提出修改意见,你可以在文件上简单编辑,分享给同事,再重新打印。如果你还需要一个相同的模型,那就再打印一个,这就是3D模型和3D打印的好处——控制权完全在你手上。这是建筑模型传统制作方法所无法企及的。

综上所述,虽然传统建筑模型制造工艺在选用耐磨材质、模型强度高等方面有着优势,但3D打印建筑模型的快速、精细、节省成本等优势是传统制作方法不能实现的,而且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迭代,3D打印在材料选择范围、3D打印机精度等一些缺点已经在逐步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3D打印技术将会更加成熟,打印效果会更加理想化,并在更多领域得以推广和应用。

那么,建筑模型传统制作和3D打印建筑模型,你为谁打CALL呢?